蓝伟光:为什么我不看好南水北调?

    现在自贸区的话题非常热,讨论很多,也很热烈。但总结起来,谈自贸区,主要在讨论有什么优惠政策,能享受什么实恵,关注的重点大多数聚焦在金融创新,投资服务、贸易便利,负面清单等方面。不过,就如何利用国家赋予自贸区的政策优势,突破机制体制障碍,应用科技成果,改善民生,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话题却涉及不多。

    鉴此,我就跟其他几位嘉宾做一个差异化的发言,谈一下我最熟悉的水问题。大家知道,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跟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密切关注水问题,今天早上我转了二条微博,一条是说,在2015年1月举行的全球第45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的《2015年全球风险报告》认为,人们对洪水、干旱、水污染和供水不足的担忧,超过了对核武器或全球性疾病的担忧。一年以前,水危机风险排名还位于全球第三,而今年水危机被认为是全球第一大风险因素。

    中新网报道,南水北调入京破5亿方 北京仍缺水严重。截至今年9月7日,5.09亿立方米南水已注入北京,其中72%的南水汇入了自来水厂。但按运行工况估算,截至今年10月底,北京水资源状况与2014年水平相比,仍缺水0.97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正式通水以来,质疑声不断,专家圈流行这么一个说法,与其长距离南水北调,不如在冿唐地区海水淡化,但海水淡化又不如学习新加坡,应用膜技术,循环再生水。

    新加坡与中国最大的不同是,它把所有的水,无论是天上下的雨水、人居生活产生的污水乃至工业排放的废水都称之为水资源。膜科技可以把身边的水(无论是雨水、污水还是废水)变成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洁净水。

     毋庸置疑,水的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说起水来,大家都滔滔不绝,没人会觉得它不重要。但中国的水,受机制与体制的束缚,九龙治水,各有法规,经常互相冲突。比如说,环保部门管排放,今年出台的水十条,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提升污水处理排放的等级,在2020年,多数污水处理厂要达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水利部门管水源,自来水厂的水源必须在三类水以上。按水源水的标准,即使是劣五类的标准,也比一级A的排放标准高。问题是,经常上游的污水排放口流经一段江河后则成了下游的自来水取水口,这类情形在中国的各大江河流域,普遍存在。所以一旦遇到久旱无雨的季节,下游自来水厂的水源就遇到严峻的问题。水源不达标,水厂靠增加化学药剂的投放量以确保自来水厂的出水达到规定的标准,很多城市的自来水漂白味较浓,因为水源不好,投氯过多是主因。投氯过量,又将促进水中的有机物与氯反应形成致癌的加氯消毒副产物,这在学术界是个公开的秘密,但在公众场合,却因为维稳等原因,极少被提及。正因为许多城市水源不好,又加上大多数自来水厂的制水工艺仍然是传统的絮疑、沉淀、过滤、加氯消毒四步法,所以国家迄今为止,仍然默认使用1985年制订的GB5749-85饮用水水质标准,2006年,中国新俢订的GB5749-2006饮用水水质标准,至今仍然不敢強行推行。从1985-2015,三十年来中国水源水质恶化的状况,大家都心知肚明。但管理部门也深知,一旦严格执行,每天定时监测,中国的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必将引起公众恐慌。更恐怖的是,一些水体中常见的对人体健康有重大负面影响的指标,如抗生素、环境激素、化妆品添加剂等尚未列入新版GB5759-2006的水质检测指标中。而有关部门的传统习惯,没有检测就意味着没有,实属掩耳盗铃。上面举的是环保部门管排放,水利部门管水源,两个部门的法规各自独立所引发的自来水质问题的一个例子。实质上,涉水的管理部门还包括发改、市政、住建、海洋渔业等多个部门,因为各个部门的条例、法规各不相同,互为冲突的状况时有发生,没有顶层设计,很难清理统一。所以,若能利用自贸区的独特优势,先行先试,学习新加坡的水务管理经验,把所有的涉水部门都集中在环境水源部的旗下,综合考虑,俢订法规,统筹管理,无论是水质安全保障,还是水量增加供给,都可以依赖新兴的科技手段,得到很好的解决,进而为中国解决水问题,保障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质与量提供一个新思路。

蓝伟光:中国生物膜技术的教父,国际知名水专家。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水科技与水政策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05年被国务院侨办授予“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06年名列福布斯富豪榜和胡润富豪榜。